top of page

110園慶動物介紹

臺北赤蛙

  • 介紹:臺北赤蛙1909年在臺北地區被發現,是小型的綠色蛙類,分布在臺灣西半部以及中國南部至東南亞;牠的叫聲常被形容像擦玻璃的聲音。

  • 保育等級:無危(Least Concern, LC)。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「珍貴稀有野生動物」。

中華穿山甲

  • 介紹:身體呈圓錐狀,全身都覆蓋著灰褐色的鱗片,善掘洞,採食時鼻孔、耳孔可些微閉合,口腔中沒有牙齒,舌頭長而靈活,且牠們只吃螞蟻和白蟻。

  • 保育等級:極度瀕危(Critically Endangered, CR)。

石虎

  • 介紹:石虎分布於中國華南與臺灣,為臺灣現存唯一的本土貓科動物,為夜行性獨居物種,善游泳與爬樹。額頭有兩條灰白色縱󠇡帶,耳後為黑底有白斑,身體、四肢與尾巴󠇡有黑色塊狀斑。

  • 保育等級:無危(Least Concern, LC)。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「瀕臨絕種野生動物」。

歐亞水獺

  • 介紹:歐亞水獺分布範圍大,但亞洲地區許多族群已消失,臺灣本島僅剩金門還有族群,具獨居性,日夜均會活動,但以夜間為主;牠們會在海水和淡水活動,而在泡過海水後都會去找淡水洗澡,是為󠇡了調理肌膚不󠇡受鹽分󠇡傷害。

  • 保育等級:近危(Near Threatened, NT)。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「瀕臨絕種野生動物」。

臺灣黑熊

  • 介紹:臺灣黑熊為亞洲黑熊的臺灣特有亞種,全身披黑色粗毛,胸前有白色的V字形斑紋,是臺灣陸地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,臺灣黑熊通常獨居,且擅長爬樹。

  • 保育等級:易危(Vulnerable, VU)。

馬來貘

  • 介紹:馬來貘是亞洲唯一的貘科動物,分布於東南亞,體色黑白相󠇡間󠇡,全身中後段與耳緣末端為白色體毛,其餘為黑色,是仰賴聽覺及嗅覺行動的夜行性動物。

  • 保育等級:瀕危(Endangered, EN)。

馬來虎

  • 介紹:馬來虎是體型小的老虎亞種,體重約100-129公斤,從頭到尾的全長約200-273公分;牠們是獨居動物,不僅擅長爬樹,也喜歡親水,擁有良好的水性。

  • 保育等級:瀕危(Endangered, EN)。

亞洲象

  • 介紹:分布於印度和東南亞的部分地區,活動時間為清晨、黃昏、夜行性,身軀龐大,頭大,四肢粗壯,體色暗灰,具有長而靈活的鼻子󠇡。

  • 保育等級:瀕危(Endangered, EN)。

小貓熊

  • 介紹:小貓熊為小貓熊科,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部以及尼泊爾、印度、不丹、緬甸,全身大部分󠇡為深棕色,腹部及四肢為黑色,尾巴有明顯的紅褐色環紋。分成中華小貓熊以及喜馬拉雅小貓熊兩種物種。

  • 保育等級:瀕危(Endangered, EN)。

越南鷴

  • 介紹:為越南的特有種鳥類,棲息在常綠森林中,是群居動物,不󠇡會飛,雌雄鳥長󠇡得󠇡不一󠇡樣,雄鳥羽色為黑色帶藍色金屬光澤,雌鳥的羽色為深褐色,且只有雄鳥具有白色短羽冠󠇡。

  • 保育等級:極度瀕危(Critically Endangered, CR)。

羅地島蛇頸龜

  • 介紹:分布於印尼羅地島,多棲息在沼澤、梯田及湖泊中,頸部細長,脖子󠇡比例跟身體一󠇡樣長,龜殼呈淡灰褐色或栗色。

  • 保育等級:極度瀕危(Critically Endangered, CR)。

西部低地大猩猩

  • 介紹:又稱金剛猩猩。金剛猩猩為靈長󠇡目人科,沒有尾巴󠇡;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區,是群居的動物,由成年的銀背雄猩猩領導家族;成年的大猩猩會將手掌呈現杯狀搥胸,以發出響亮的聲音。

  • 保育等級:極度瀕危(Critically Endangered, CR)。

無尾熊

  • 介紹:野生的無尾熊分布於澳洲大陸的東部及東南部,屬於夜行性動物,每天花在睡眠及休息的時間約18-20小時,主要食物為尤加利樹葉。

  • 保育等級:易危(Vulnerable, VU)。

bottom of page